收藏首页 |常见问题 |网站地图 欢迎来到恩湛咨询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400 880 6978 广州公司 130 6632 9278
上海公司 181 1751 4678

为您提供最贴心的一站式管理咨询服务 专注企业管理咨询,管理咨询优秀品牌,中国著名品牌

广州恩湛咨询

联系恩湛咨询

联恩湛咨询

实验室CMA认证|LA劳安认证|特种设备许可证认证|QS认证|生产许可证-恩湛咨询

电话/传真:020-38849876

手机:13066329278

QQ:120478621

邮箱:120478621@qq.com

公司地址:广州市花都区新雅街清布村上向南路2号名润大厦312室

主页 > 恩湛资讯 > 行业新闻 > 新环评法将严格执行,未批先建风险大

新环评法将严格执行,未批先建风险大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6-11-07 13:51 点击数:
  本文主要对《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解析,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新环评法对未批先建相关规定。第二部分是针对揭阳日报报道的环保局局长解读。第三部分是讲述有企业未批先建被罚1%~5%。第四部分是解答如何确定总投资额的问题。
  一、新环评法对未批先建相关规定
  新环评法中: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或者未依照本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未经批准或者未经原审批部门重新审核同意,建设单位擅自开工建设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处分。
  建设单位未依法备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备案,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揭阳日报报道的环保局局长解读
  原报道内容如下:
今年9月1日起,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新《环评法》)正式施行。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评法》至今已有13个年头。市环保局指出,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十几年来,对于预防规划和项目建设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规划环评推行不力,许多开发利用规划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或者有的规划做了环评后,没有按照环评结果作出修改。甚至还有“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而新《环评法》的实施,就能从源头上预防这些现象的发生。那么,新旧《环评法》究竟有何不同呢?
下边以问答型式解答:
问1:
怎样取消前置审批,环评审批不再作为核准的前置条件?
答1:
修改前的《环评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修改后的《环评法》将“该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删去,第二十五条修改为“未依法经审批部门审查或者审查后未予批准的,建设单位不得开工建设”。取消环评审批作为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后,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可以先行审核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同时或者其后进行,这样既不影响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也能够预防建设项目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落实简政放权、优化审批流程。
问2:
怎样做到简化环评审批,将环境影响登记表审批改为备案?
答2:
据原《环评法》16条规定: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因此,此次修法对环境影响登记表由审批改为备案管理,由环保主管部门加强事后监督。
  另外,原法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报告表还要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从行业角度把关,提出审查意见,这又是一道行政审批,没有必要,此次修法按照行政审批改革的精神,予以取消。这突出了政府抓大放小、缓解了审批压力,也有利于释放中小企业的活力。
问3:
怎样理解环评未批先建取消限期补办手续?
答3:
将原《环评法》第三十一条第一款:“对未批先建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修改为:“未批先建擅自开工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从新《环评法》实施起,未批先建的单位不再有限期补办手续的机会。同时,“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的规定,重在对已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修复,而不是简单的“一罚了之”。建设单位不仅仅要缴纳罚款、办理环评手续才能开工,可能还需要采取恢复原状的措施。恢复原状对于已开工的建设项目而言,经济损失无疑是巨大的,也可能面临着建设资源的浪费。
问4:
简化程序对环保执法权力是否有影响?
答4:
简化了部分手续,并不意味着削减环保执法权力,而且根据新《环评法》,存在“未批先建”违法行为的建设单位,最高将被处以建设项目总投资额5%的罚款,这意味着,投资额上亿元的项目被处罚金额可能高达几百万元,与此前最高20万元的处罚额度相比,威慑度大大增加。同时新《环评法》取消前置审批,要求把环保工作重心从事前监管转为了事中和事后监管。
  登记表项目改为行政备案,虽然不是行政许可,但也是法律规定的必经程序,未依法进行备案的,仍可以责令备案,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新法的实施将让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作为环保工作者首先要自己掌握新《环评法》,才能向企业宣传,帮助企业顺利发展,随着新《环评法》的施行,“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将被杜绝。
  三、有企业未批先建被罚1%~5%
  未批先建罚总投资的3%(总投资1亿500万,罚款315万)
  原报道内容如下:
  9月24日早晨,江苏省泰兴市环保局发布消息称,破获一米厂建筑工地2012年非法填埋危险废弃物的案件,犯罪嫌疑人为该米厂地块前身——原“泰兴市江北染料化工厂”负责人黄某,目前已经归案。
  从泰兴市环保局监察大队了解到,9月22日接到举报线索后,经了解,地块前身——泰兴市江北染料化工厂虽然停产多年,但直到2015年才完全拆除,23日晚间找到黄某了解情况时,黄某交代了非法填埋的过程。
  ……………………………………
  泰兴环保局通告还提及,目前在建的米厂——江苏普信米业有限公司因未经环评擅自开工建设的环境违法行为,根据9月1日刚刚施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泰兴市环保局责令企业立即停止项目建设,并作出按投资总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总投资1亿零500万,罚款315万元)的行政处罚告知,施工现场已由公安部门警戒保护,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现场。
  四、如何确定总投资额
  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如何确定?
  原报道内容如下:
  2016年9月1日起实施的《环评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未经环评擅自建设的,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并可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二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等。
  在以往“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额度的基础上,新环评法以“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额”作为处罚基数,加大了对“未批先建”行为的处罚力度,提出了比以往更为严厉的要求。然而,新环评法并未明确“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如何确定。结合国家现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确定“建设项目总投资额”。
  1.以投资管理部门核准的投资额作为处罚依据?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 第19号)是国家发改委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的,是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该文件规定,国家发改委和地方发改委及地方政府规定具有投资管理职能的经贸委(经委)是负责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管理的行政机关;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核准制的项目,应当按照要求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报送项目核准机关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应主要包括“项目申报单位情况”“拟建项目情况”等。
  结合国家发改委《关于发布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通知》(发改投资[2007]1169号)可知,企业申报投资项目时,需要在项目申请报告中申报“投资规模”等,并需要得到审批部门的批准。同时,《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第九条还规定,“项目申报单位应对所有申报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结合上述内容可知,企业需要对申报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等相关数据真实性负责。同时,建设项目总投资额也得到了发改等审批部门的批准。
  将发改部门核准的建设项目投资额作为环评法中“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处罚依据,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环保部门只要去项目审批的发改部门调取相应审批文件,即可确定“建设项目总投资额”。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执法查处的在建项目,企业可能会提出“发展改革委核准的投资额只是企业的拟投资额,实际投资额将小于审批认定额度”。
  对此类抗辩理由,看似合理,却无法核实。考虑到行政执法效率,环境执法机关事实上也不可能等到项目建设完成再进行处罚。
  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建设项目投资额发生变化时,项目单位应当向核准机关报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从发改部门调取项目投资额调整的书面确认意见或者新的核准手续,则可以按照新的投资额确定,否则仍然应当按照经核准的项目投资申报表确定的投资额来确定“建设项目总投资额”。
  此外,对于建设项目已经建设完成的,企业也可能会提出“实际投资额小于审批认定额”的抗辩。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企业项目建设完成,投资额一般已经处于确定状态。如果企业能够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比如项目审计报告、项目结算证明等材料,此时一般应以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额认定“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这也符合《行政处罚法》作出处罚决定时违法事实清楚的要求。
  当然,现实执法过程中,经过发改等部门审批的项目毕竟只是环评违法项目的一部分,还有更多没有经过任何部门审批的项目,则无法采用该方法认定投资额。
  2.以建设项目业主自认的投资额作为处罚依据?
  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承认对方当事人所主张的不利于自己的事实是真实的,且明确表明其真实性的陈述。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自认的事实可以作为案件处理的依据,而不用其他材料加以证明。
  我国《行政处罚法》并没有关于“自认事实”的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十五条规定“在庭审中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认可的,人民法院可以对该事实予以认定。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结合这条规定可以看出,行政诉讼中并没有排除当事人自认事实,只是需要查证属实,或者说没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当事人的自认即可。
  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这种自认体现在调查笔录中,建设项目业主(或其委托代理人)接受调查时自我陈述的“项目投资总额”。
  应该说,如果建设项目业主在回答执法人员关于项目基本情况包括项目投资的陈述,属于对相应事实的自我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建设项目业主的陈述,则环境执法部门可以业主陈述的投资额来认定“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行政处罚数额。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个体的嬗变,业主在得知投资额关系到行政处罚数额时,往往会修正原先的说法,使得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处于不确定状态。
  为此,执法部门需要在发现企业环评违法行为的第一时间对建设项目负责人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笔录固定建设项目投资额的相应证据;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尽量对项目的不同负责人进行分别调查,通过不同负责人陈述的相互印证,固定建设项目投资额数据;此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建设项目发包合同、项目设备采购合同等证据材料,尽量保证投资额认定的客观性。
  应该说,以当事人的自认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认定的依据,在执法过程中方便易行。但缺点也显而易见,项目建设单位陈述时往往会尽最大可能缩小投资额,以逃避行政处罚。并且如果执法调查中不能固定好建设单位陈述的相应证据,没有其他客观证据予以证实,建设单位在诉讼过程中往往会改变原有说法,使环境执法部门处于不利地位。
  3.以咨询评估机构评估的投资额作为处罚依据?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建设部令 第149号)规定,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可以接受委托,对建设项目投资、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如果建设项目投资额难以确定,可以委托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进行建设项目投资额咨询,将咨询机构认定的投资额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认定的依据。同时,对已经建设完成的项目,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建设项目投资额审计,以审计认定的数额作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认定的依据。
  从证据角度看,咨询机构或者审计机构认定的投资额相对而言客观性更高,更接近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本来数据。但是,无论是委托咨询机构还是审计机构,均需要支付相应的咨询费用或者审计费用。在目前法律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该部分费用仍然需由财政承担,这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执法成本。同时,咨询、审计效果如何,还有赖于项目建设单位的配合,客观上也增加了操作的难度。
  从简化执法手续,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环境执法部门也可以通过“询价”方式,向社会上同类建设单位发送同类项目投资额的“询价函”,从而确定违法建设项目的总投资额。为保证证据的相对客观性,可以向多个同类项目单位进行询价,在平均值基础上合理确定违法建设项目总投资额。这种方式相对简单,但实践中寻找同类项目可能存在困难。
  总之,执法应结合案件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的确定方法,做到既维护法律权威,也保障行政执法效率。同时,我们也期待环境保护部出台相应规定,简化建设项目投资额认定办法,提高基层环境执法效率。
 

分享到:
返回顶部
展开